猎豹,印象中那个在春运抢票中调戏12306、出位博眼球的浏览器,竟然成功在纽交所IPO了,还选了一个中概股哀鸿遍野期。万万没想到。
还有更错愕的。猎豹移动首日挂牌,我玩美股的朋友都在等着破发,但结果却是:发行价14美元,开盘价15.25美元,盘中最高增幅17.36%。虽然一度凶险,轻度跨越发行线,但显然有机构投资者在力保护盘,最终收盘于14.11美元。
那么,猎豹移动究竟是个怎样的故事?小奇虎?Anti-360大佬们的干儿子?下面用4个真相来厘清。
1、出海决心:KSMobile变成CMCM之谜
从KSMobile到CMCM,很多人分析过原因。我认为核心只有一个:傅盛的出海决心很彻底。如果海外市场仅仅是试水,没必要迈出可能扯着蛋的步子,“金山网络”这个牌子更稳妥。
外界没有解读过“CMCM”的真正涵义。其实,据内部讲,其中第一个CM是CheetahMobile(猎豹移动),第二个CM是CleanMaster(猎豹清理大师)。两个CM,纯属巧合。
从CMCM还可以看出,不管猎豹移动承不承认,这家公司最核心的产品序列已经从毒霸→浏览器,转移到了CleanMaster→工具App。在猎豹内部有这么一个说法:CM只有几个按钮,但投入了一百多个研发,从VP到基层,就为了把每个按钮背后的功能做到极致。
2、障眼法:从“打手”到“水手”
复盘CMCM一路走来,最绝的是傅盛施的“障眼法”,堪称移动互联网版的诺曼底登陆。
怎么讲?众所周知,猎豹移动的崛起始于3Q大战后腾讯的大力扶植,之后是百度,再加上雷系小米,连马云都是最大的客户。并且即便到IPO阶段,亲爹干爹们都在输血护航,不遗余力。
干爹们这么做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彼时,猎豹移动(当时还是金山网络)是唯一能与360抗衡,且有着十分相似业务线布局的公司。对干爹们来说,猎豹移动来到这个世上最重大的意义只有一个,360做什么,咱就做什么,纠缠、牵制,做好打手。
绝的来了。傅盛一边按照“安全+浏览器”的路子走,并且大张旗鼓的做起了猎豹浏览器(明修栈道),实则在海外悄悄研发打磨CleanMaster(暗度陈仓)。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据说在CM诞生的头半年,保密是第一天条:不做任何宣传,不推中文版本,不做国内市场。
如果我没记错,猎豹移动第一次对外高调披露CM运营数据是在2014年虎嗅的F&M节上,当时傅盛说,猎豹移动的海外单季下载量超过360,CM的用户破亿。这个时候已经到了2013年12月底。至此,傅盛和它的猎豹移动其实完成了从“打手”到“水手”的蜕变。
3、是个海外公司?一切得看货币化
盘点一下猎豹移动最核心的资产:到2014年3月,MAU为3.62亿,移动端MAU为2.32亿,其中63%的移动端月活用户为海外用户。从这一点来讲,猎豹移动更像是家海外公司,并且这个趋势会进一步加剧——在2014年Q1,CM曾在56个国家GooglePlay工具榜单中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