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年届85岁,香港首富李嘉诚近年热心投资科技最前沿,举手投足都备受瞩目。
5月19日起的一周,李嘉诚基金会在全球范围甄选出其投资的七个科技创业项目,以“科技夹子”为题先在北京公开亮相,后赴西安、苏州、广州等城市巡展,意在为这些“李嘉诚门下”的科技创业企业进军中国市场铺路。
李嘉诚基金会成立于1980年,“超人”视之为“第三个儿子”,并将三分之一资产投入其中。
“世上不少重新定义、重新改造、重新想象、重厘层次在进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置身在科技大机遇的无限可能中,更是不亦说乎。”李嘉诚基金会董事、维港投资(HorizonsVentures)创始人周凯旋在推介会上代为转达李嘉诚的书面致辞,呼吁人们参与、互动、缔造未来。
“李门”创业公司中国行
在高科技领域,以色列是可被美国同行视为劲敌的所在。李嘉诚近年频频透过旗下维港投资涉猎以色列初创企业,这其中就有后来被谷歌收入囊中的导航软件公司位智(Waze),以及移动设备应用开发商Onavo。
此次参与中国巡展的均为维港投资所投资的企业。维港投资由周凯旋及其长期商业伙伴张培薇创办于2002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寻找、识别各种实际有效的服务和技术。七家参展的高科技创业公司有四家来自以色列,其他三家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和西班牙;研发技术分属农业、生物工程、医疗、能源、环境治理、大数据等领域,商业前景广阔;员工数目普遍不超过30人,创始人年龄在30岁上下,年轻有为。
活动主办方除了李嘉诚基金会,还有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直属的中国经济年鉴社、国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各地的推介活动备受当地政府欢迎。与具有政府背景的机构联动推介科技项目,可为创业公司尽早落地中国铺路,这正是李嘉诚基金会的优势。
据国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介绍,活动起源于国研中心副主任韩俊在以色列的一次考察活动。韩俊参观了李嘉诚基金会投资的研发育种技术的凯伊玛(Kaiima)公司,其技术可令小麦增产30%以上。
“韩俊对这个数据有些怀疑,他冒着酷暑在田地里一粒一粒地数麦穗,得到确切的数字之后,才相信了这个结论。”李明说,韩俊回国后即撰写报告递呈国务院,希望将技术引入中国。自此,国研中心也与李嘉诚基金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获知基金会投资诸多创新项目后,更产生了“将这些项目介绍到国内”的想法,两家机构一拍即合。
投资全球化科技的未来,不能忽略中国这一庞大市场。此番巡展中,创始人们都期待新技术尽早顺利进入、拓展中国市场。尽管对他们来说,中国是个陌生的国度,其中两人就告诉财新记者,此行是第一次到中国内地,行程虽满,但感觉新鲜。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探索外资研发机构参与中国科技计划实施的新机制和新途径,亦即通过搭建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助力企业链接全球资源和市场,促进世界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中国化;另一方面也意在探索市场化导向机制,即以市场方式配置科技资源,令其发挥更大效能。
不过,外资科技进场,如何与当地政府、企业等的现有生态和谐共处、携手共进,减少不可预期的阻力,是这些创业公司必须思考的问题。新星云集,谁能在中国成长为下一个科技大腕?本土化商业模式料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生物与医学
对备受粮食问题困扰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成立于2007年的以色列公司凯伊玛是个福音。该公司主力研发生物科技和育种技术,其最核心技术——倍体强化(EnhancedPloidy,下称EP),可大幅增加农作物产量。
Kaiima的希伯来词意为“可持续的、长久的”。“这个词的含义与我们的理念相一致:发展一种可持续的农业技术,这和目前已有广泛应用的技术很不一样。”凯伊玛CEO多伦·盖尔(DoronGal)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解释道。
2011年完成第二轮融资后,凯伊玛明确了全球发展战略,在寻找新一轮投资者时开始将目光投向全球化投资机构,拥有中国背景和资源的维港投资进入视线。盖尔向财新记者介绍,最初维港投资表现得更为积极,因为当时公司并不缺乏追求者,不过随着接触的增加,双方均认为找到了合适的伙伴。
2013年9月,凯伊玛完成总额为6000万美元的第三轮募资,投资机构除了维港投资,还包括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以及以色列投资公司英飞尼迪集团(InfinityGroup)。公司现有114名员工,其中92名在以色列。2014年,凯伊玛成立了中国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