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物联网医学”百度百科词条的定义者、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主席、中山医院呼吸科白春学教授介绍,目前肺癌早期诊断率很低,甚至影响到预后。中国肺癌5年生存率仅约15.6%,主要原因是约75%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属晚期肺癌。物联网医学可以为此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因为物联网医学技术具有其特有的和拓展的功能,可以收集海量信息,深度挖掘,联合云中专家,做出诊断或会诊,并随访跟踪,在保健、预防、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方面提供方便。
上月底,张女士通过“扫一扫”找到了手机上的中山医院“肺结节专病门诊”,并按要求完成了CT等检查,发送CT影像及其它检查结果后,她的所有病历信息被传到了“云”端。医生再从“云”上下载患者所有信息到计算机上,在高度精确的肺结节分析软件的帮助下,医生们甚至可以看到毫米大的肿瘤上是否有血管长出,让早期肺部肿瘤无所遁形。
今年65岁的张女士8年来被肺部性质不明的“小结节”所困扰,辗转多家医院,有的说是炎性病变,有的说是肺结核,始终得不到明确诊断。
困扰了张女士那么多年的可疑“小结节”最终被确诊为多发原位性肺腺癌,并立即进行了胸腔镜肿瘤切除治疗,移去了埋在张女士体内的“定时炸弹”。如此便捷的就医模式得益于“物联网医学”的发展,中山医院在国内首推物联网医学,已服务睡眠呼吸暂停、慢阻肺、哮喘等各种慢性病患者。目前,仅中山医院物联网“肺结节专病门诊”已“接诊”1000多个患者。
有国外专家预测,到2025年,中国每分钟将有两人死于肺癌。白春学建议,有20年以上烟龄、每年抽烟一包者,每年进行一次肺部CT检查,“对于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人群,建议超过40岁后就定期进行检查,如果家中有肺癌家族史,则更应当引起重视,及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