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日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认为一个国家需要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以创造并控制一个理想的计算机架构与网络。我承认我其实对iTRON的成功颇感惊讶,而我认为中国应该要注意一下后来日本所发生的事情。
从目前的手机操作系统来看,流行的iOS建立在Unix之上,Android建立在Linux与Java上,而WindowsPhone建立在WindowsNT之上,尽管也有从零开始全新架构智能操作系统的尝试,但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在计算机产业发展到目前的格局下,不论是时间、金钱还是技术层面,我们都很难开发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统。因此,COS据称是在Linux的底层下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
可昨日据《华尔街日报》等外媒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COS系统并非中科院和上海联彤的自主研发产品,因为一些HTC工程师曾“深度介入”研发工作。
在倪光南看来,他也希望达成资源的整合。倪光南曾提出可以利用应用商店模式对抗微软传统模式。并希望通过联盟的形式,可以快速覆盖到众多的操作系统上。
从其产品规划来看,“国家队”与民企都是以开源的Linux为基础二次开发的操作系统,均强调其操作系统有别于微软,并针对本土市场的需求做出了优化。不同的是其搭载各自的应用商店,以及提供的一些独特的功能和界面设计。
据了解,政府高层批示后,中央已经发出内部指令,要求各部委按照计划,每年以一定比例由国产操作系统替换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这一比例将达到15%。
传政府每年按比例更换Windows
该计划是由日本东京大学教授KenSakamura所主导,获得了日本政府的赞助,也几乎获得了所有日本电子产业大厂的支持。当时的日本成功地在TRON计划下开发出自有开放性及时作业系统核心,接着衍生出的iTRON(IndustrialTRON)也诞生,成为日本最成功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范围涵盖手机、家电甚至汽车。
近日,一则关于政府部门即将大规模采购国产操作系统的传闻不胫而走。有消息人士称,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向上递交了关于“必须用国产操作系统替代微软”的报告,而这份报告得到了政府“最高层”的高度重视,并回复了长达400字的批示。
对此,倪光南表示,“我不能明确说是什么,我没有解释的权力。对网络安全的要求国家层面很明确,包括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这些举措。我们领会上面的思想,不需要提是哪个来源。”
国产操作系统整合难度仍巨大
据悉,从国产操作系统厂商来看,主要有两类厂商,一类是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成员普华基础软件公司为代表的具有国家政府背景的“国家队”,另一类是以思普企业集团为代表的民企。
不过,有基于Linux的应用软件开发者透露,对其来说,这些名字各异国产操作系统并没有较大差别。其在开发过程中也并不会针对每一款操作系统进行单独的适配。
倪光南指出,“操作系统技术指标没有多大意义,重要的是生态系统。”通过实践,厂商会慢慢接受这个观点。
然而,多家国产操作系统厂商早已打起了各自的算盘。无论是“国家队”的普华,就还是民企思普,都有自己的特定发展路线和产品规划。
国产操作系统COS遭质疑:自主?抄袭?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携手上海联彤发布了一个名为COS的国产自主操作系统发布,并号称要打败安卓和iOS。作为一个跨终端的产品,加上自主研发的标签,美观的界面,COS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尤其是在棱镜门之后,COS更加是一款从产品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产品。
让我们细细回顾这款产品发布时的几个关键词,再对比后来的爆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它。
发布关键词一:联彤
COS的全称是ChinaOperatingSystem,号称由中科院与上海联彤联手打造而成,在目前的智能手机领域内,Android和iOS占据了国内接近100%的市场份额,为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的考虑,中国必须推出一款智能手机上的操作系统,COS就应运而生了。
发布关键词二:自主产权
发布关键词三:兼容Android应用
从发布会公布的信息来看,COS系统能够对现有的Android应用提供极佳的兼容性,完美兼容目前市面上的Android应用,相比于当年基于Linux的麒麟等系统,实用性大大增强,对于主流应用可以无缝接入。
发布关键词四:HTML5
作为一个跨平台的标准,HTML5的应用天生拥有极强的跨平台能力,COS像FirefoxOS那样,对HTML5提供了原生支持,不需要任何浏览器或者插件,就可以运行HTML5应用,这进一步帮助COS提升了兼容应用的数量,同时COS还提供了Java应用的兼容,据说这让COS实现了理论状态上应用数量超过原生Android的成果。
发布关键词五:开源
和之前中国自主研发的一些闭源系统相比,COS是一个开源系统。据说目前一些国内手机厂商以及HTC都开始研发基于COS的设备,在可穿戴领域,包括果壳等厂商也表示,正在致力于在智能手表等设备中引入COS系统。
中国能从日本身上学到的教训
日本所学到的教训是,“防堵”策略或许在地缘政治上可行,但很少能在科技与商业领域奏效;技术的演进以及科学的新发现是没有国界之分的,日本队专有技术的追求,只是让日本电子产业赶不上那些海外开发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Symbian与Linux等)以及相关软件应用程序的进度,也阻碍日本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发展──特别是现在发展蓬勃的智能手机。
也许中国会认为,国内市场领土的大小将改变局势;他们可能会说,中国人并不会有什么损失,但是要前往中国市场的海外供货商就得被迫取得中国自有技术的授权。这些说法都不是第一次听到,一些中国专有的技术标准都是例证,如中国自有3G标准TD-SCDMA。
但尽管如此,中国唯一支持该标准的移动通讯业者中国移动(ChinaMobile),最后还是要求其下一代LTE手机不能只支持中国自有的TD-LTE,还要支持其它全球性的无线通讯标准。在这个无缝连结的世界,很难只有一个国家或是单一专有技术称王。
虽然笔者对于中国政府可能打算“控管(regulate)”该国内的Android之猜测存疑,我感觉得到中国工信部对该国产业的忧虑,是关于产业可能会失去自我命运的掌控权。
身为一位日本电子产业界的长期观察者,我发现中国政府的说法实在太熟悉,他们的思考逻辑是可以理解的──也许你还记得,在1980年代中期,日本曾经积极推动过的“TRON”实时操作系统核心开发计划。
其实早在2004年,NEC就推出了基于TRON系统的智能手机
日本开发TRON是为了反制大量来自美国的技术,但iTRON从未进军全球市场,也没有日本厂商因为押宝iTRON而赚大钱;后来iTRON的结局是只被应用在日本厂商制造、在日本市场销售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