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对中国碳市场的建立者和参与者们来说,欧洲的先行经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如今,对国际社会而言,蓬勃发展的中国碳市场同样成为重要的实践样本,为国际碳市场提供新的思路和商业可能性。
上周,由碳市场权威机构IETA(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Association,国际排放交易协会)发起的B-PMR项目完成了其在天津和北京的控排企业交流工作。与世界银行扶持碳市场的项目PMR一起,B-PMR(Business Partnership for Market Readiness,市场准备商业伙伴关系)旨在通过全球企业层面的交流推动碳市场的建设。
早在2013年2月,B-PMR项目就在广东和深圳启动了第一次企业交流,随后在同年10月对上海企业进行了交流培训。此次天津、北京之行,旨在提高工业企业关于碳排放交易体制的理解和认识,也使得BPMR项目走遍了目前开市的全部五个试点。
“可以看到中国的企业间对碳市场的参与能力和程度差别很大,同时试点之间也有很大差别,” IETA主席兼首席执行官Dirk Forrister说,“但聪明的中国企业最终会发现,只有积极参与到碳市场中,才可以赢过他们的竞争者。”
《21世纪》:你之前到过深圳、广东、上海、北京、天津几个试点,与当地的企业进行了交流,感觉中国企业的准备程度如何?
Dirk Forrister:我觉得有一点对这所有的五个试点来说都是一样,就是企业准备程度的差异性。有些企业有很丰富的CDM项目经验,所以他们知道碳市场是怎么样的,只是用一种新的方式参与。但同时,也有很多对此毫不了解的公司,不明白为什么CCER可以帮助他们省钱,为何他们要交易这种减排量,所以确实有较大的差距。
同时,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大,这主要是由市场处在不同的阶段决定的。当我们去深圳和广东的时候,这两个市场还没有启动,企业不知道碳市场到底是怎么样的,他们的角色和政府的角色分别是什么,所以,他们有更多非常基础的问题。
而我们去上海的时候,市场很快就要启动了,因为上海市发改委和企业做了大量的交流和对话,所以企业非常清楚事情进展到了什么地步。等到现在来到北京、天津,这两个市场已经启动,企业更了解整个系统,想要知道则是我们到底可以用这个市场做什么。
中国的控排企业关心什么?
《21世纪》:但对企业来说,如何制定交易策略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Dirk Forrister:有一些中国企业在EU ETS中拥有资产,所以他们知道这个市场怎么运作并利用金融工具。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中石油,他们在苏格兰有一个精炼厂,他们熟悉怎样去适应那里的政策来履约。
而另一些企业主要在想该怎样参与到市场中:是一年一次,还是每天都买卖?我们能给出的经验是,对于一些欧洲的电力企业来说,每天购买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要购买的总量很多,有些时候是买家,有时候是卖家,然后在年末取得平衡。对这些企业有一些信息服务、软件产品来帮助他们了解他们每天的需求,比如我今天需要多烧煤,那么就要多买一千吨配额,所以就给交易员做出指示。
而对一些小公司而言,他们会去寻求碳资产管理公司的帮助。比如有一家芬兰的公司芬碳(Greenstream),他们会提到他们有一些客户一年只会找他们几次,告诉他们买多少或者卖多少。对小公司来说,真的拥有一个完整的交易团队效率并不高,所以他们就找到芬碳告诉他们具体的需求。会有很多方法来解决交易的这些问题。
企业大小决定碳资产管理模式
《21世纪》:B-PMR项目中的R指的是“Readiness(准备)”,如何定义一个企业已经为碳市场做好了准备?
Dirk Forrister:我认为对一个市场来说,“Readiness”意味着拥有碳市场所必须的工具、技能和管理能力,能够让企业自信的参与到碳市场中。企业会愿意承担自己的环境责任,但也会想要寻找节约资金的可能,毕竟减少排放是要付出成本的。而另一些企业发现,一旦这个市场启动并运作起来,事实上他们可以在其中盈利。所以,一些企业能够省钱、一些企业能够赚钱,对双方来说都有经济效益,这就是这个市场准备好了。
对企业来说,企业的类型不同可能准备程度也不一样。对大型企业而言,首先要管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要了解所有碳市场所涉及到的必要方面。比如,要有人了解环境法规,通常是法务部门;要有人理解如何减排,那是工程部门;要有人理解财务,那是会计部门;要有人理解市场手段,比如如何在交易所处理交易。所有的这些组成一个团队,共同构建一个规范的基础来参与到市场中。
而对那些小一点的企业来说,有时他们与大的企业合作来获得这些能力,同样可以很好的参与到市场中。
《21世纪》:你们接触后认为中国企业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Dirk Forrister:企业的关注点其实很不一样。一些很大的集团在思考他们在不同地区子公司的碳资产如何统一管理,在将来的全国市场中如何操作。他们会倾向于拥有一个市场而不是多个,因为在多个市场中同时操作非常困难,一些公司抱怨这非常复杂。
还有的企业关心市场的成熟程度,比如市场上会不会有各种的工具以供使用。现在来说中国只有现货市场,但是在欧盟碳市场有各种工具比如期货来控制风险。我想一些企业在担心的不是管理市场上的操作风险,或者是利用金融衍生品盈利,而是这些企业要降低履约时的价格风险,比如届时可能出现的价格飙升。在欧盟,有一些风险管控产品给你在特定排放下使用特定价格购买的期权,这样不仅控制了价格风险,也控制了环境风险。
团队管理碳资产效率更高
《21世纪》:现在很多中国企业是由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团队来做碳资产管理,在欧洲通常的做法是怎样的?
Dirk Forrister:我曾在一个在CDM领域活跃的基金公司工作,当我们在2002年开始开展业务拜访欧盟企业时,他们大部分也都只有一个人在进行管理。关键在于他们并不觉得EU ETS会真正付诸强制,因为还是有很多程序要走,所以他们的确存在很多怀疑。但当履约期到了之后,企业会发现的确有买卖的需要,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如何在公司中管理碳资产买卖?
所以,当那个负责人向公司老板提出要购买的时候,老板会问:这份合同法务部门看过了吗?财务部门看过了吗?风险管理部门看过了吗?所以,很快他们会发现一个由多部门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会更加有效,同时每天或者每周参与到市场中也是更聪明的做法。
当然在欧洲这也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我记得最早的交易是壳牌和一家荷兰银行之间发生的,之后,每一天的交易都更多一点,最后逐渐成为一个所有重要主体都参与的市场,大约花了3年。
同时,正如洲际交易所大中华区总经理黄杰夫介绍的,在加州,也仍然是壳牌在2011年和一个银行首次进行了买卖,而这个市场到2013年1月1日才正式启动,也一样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持仓量从0增长到了现在超过4500万吨。
所以我想一个好的市场需要2-3年的时间来培育,市场不是一天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