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物价数据,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3%,虽然随着春节假日影响的消退,众多商品价格出现回落,但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涨幅却处于近一年以来的高位。
蔬菜价格飙涨,从“论斤称”到“论个买”
食品价格依然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推手。3月份,中国食品价格上涨7.6%,非食品价格上涨1.0%。食品价格中,鲜菜价格上涨35.8%、畜肉类价格上涨16.5%,其中猪肉价格的涨幅达到28.4%。
据中经网报道,现在大妈大爷们去超市买菜,已经不是论斤秤,而是开始论“个”买了:2个茄子,3个西红柿,1个土豆……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3月28日—4月3日的一周内,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30种蔬菜平均价格比前一周上涨0.7%,其中冬瓜、菜花、白萝卜价格分别上涨20.4%、13.6%和12.3%。“现如今,炒股已经不如炒蒜了。”股民王先生调侃称。
市场供应不足是“猪价菜价攀高缘由之一
好白菜已不是“白菜价”,猪肉也成为市民们想买却不舍买的“痛”,究竟是什么催升了菜价肉价的飙涨?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解释说,前期中国的低温寒潮影响了鲜菜生长。与去年3月相比,市场供应相对不足,导致鲜菜价格同比上涨较多。此外,由于前期猪肉价格长时间低迷,养猪场户积极性受挫,导致生猪存栏下降,生猪产能处于近年低位,供应偏紧推动猪肉价格同比涨近两成。
国家发改委也指出,由于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仍然较低,预计今年中秋、国庆节前生猪价格将高位运行。但受夏季消费需求处于淡季、饲料等养殖成本下降、替代消费品价格下跌或保持平稳等因素影响,生猪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
货币供应量等因素加剧市场价格波动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货币供应量能解释果蔬产品价格上涨的30%—50%。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对白菜、黄瓜、西红柿、菜椒和四季豆价格长期上涨趋势的贡献分别为38%、42%、40%、40%和38%。其次,城乡人口结构变动及城乡人均果蔬产品消费的差异推动了果蔬总需求的上涨,进而拉升了果蔬产品的市场价格。第三,果蔬生产成本上升推高价格,具体而言,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后,蔬菜亩均生产成本由1998年的1183.69元上涨至2011年的2075.37元,上涨幅度达75%,其中人工成本上涨幅度为135%,物资和服务费用上涨幅度为34%。另外,政府不当干预措施也是加剧市场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
基于M2增速的补涨,被不少宏观研究人士认为是此轮菜价上涨的安全边际。“蔬菜价格最近两年涨幅很大,短期跑赢M2,是对过去大幅跑输M2的补偿。”他说。他认为,蔬菜基本面并不支持价格的大涨特涨。
北京某市场统计师预计,大部分蔬菜的价格在4月中旬前后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回落。生长周期比较长的蔬菜如青皮冬瓜、新洋葱、新土豆等价格回落的步伐会比较缓慢。生长周期较短的蔬菜将加快回落速度。